隋朝末年,天下大乱,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。在这乱世之中,瓦岗军异军突起海证资本,迅速成长为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。这支起义军最鼎盛时期拥兵数十万,发动群众上百万,声势浩大,威震四方。在短短七八年间,瓦岗军转战豫北地区,先后击败了隋朝名将宇文化及和王世充,其威名远播万里,成为当时足以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军事集团。
瓦岗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,与其麾下聚集的一批杰出人才密不可分。王伯当、单雄信、徐世绩、程咬金、秦琼、魏徵等名将谋士,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。而瓦岗军的首领李密更是智谋超群,被誉为隋末第一枭雄。然而令人唏嘘的是,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却在极短时间内土崩瓦解,李密最终投降李渊后仍难逃一死,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?
展开剩余85%瓦岗军的创始者并非李密,而是一个名叫翟让的河南濮阳人。翟让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狱吏,因犯罪被判死刑。幸运的是,他遇到了一位名叫黄君汉的狱卒。这位狱卒对翟让十分敬佩,不仅冒险越狱,还为他指明了一条出路:如今天下大乱,各地起义不断,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揭竿而起,或许能成就一番事业。这番话让翟让茅塞顿开。回到家乡后,他立即召集兄长翟弘、侄子翟摩侯,以及同郡的徐世绩、单雄信等有志青年,在瓦岗寨竖起起义大旗,正式建立了瓦岗军。
初创时期的瓦岗军活动范围覆盖南北运河二百余里的广阔区域。在翟让等人的苦心经营下,这支队伍逐渐发展至数千人规模。起初,瓦岗军主要靠劫富济贫维持生计,这种策略既解决了军需问题,又赢得了贫苦百姓的支持。然而,出身富户的徐世绩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。他认为打家劫舍终究不是长久之计,建议将目标转向运河上的商船和官船。翟让采纳了这个建议,果然收获颇丰,但也因此引起了隋朝朝廷的警觉。
大业十年,瓦岗军迎来了第一个重要转折点。他们先是控制了开封至黎阳浚县段的永济渠,接着击败了号称威振东夏的隋朝名将张须陀。这一胜利让瓦岗军声名大噪,朝野震动。然而好景不长,瓦岗军很快就在随后的几场战役中接连失利,暴露出其作为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。缺乏系统训练的士兵、不够严密的组织体系,以及翟让有限的军事才能,都成为制约瓦岗军发展的瓶颈。最终,他们不得不退守瓦岗寨,陷入困境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李密的出现为瓦岗军带来了转机。李密出身显赫,其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,祖父李耀官至北周太保、邢国公,父亲李宽则是隋朝上柱国、蒲山郡公。李密自幼聪慧过人,文武双全,胸怀大志,常以匡扶天下为己任。他袭爵蒲山郡公后,广散家财,招揽门客,其中既有饱学之士,也不乏亡命之徒,显然早有图谋。
隋炀帝时期,李密曾担任左亲卫府大都督、东宫千牛备身。但因其举止异常,被隋炀帝认为非安分之人而免职。此后他隐居读书,与权臣杨素之子杨玄感结为挚友。大业九年,杨玄感趁隋炀帝远征高句丽之际起兵造反,邀请李密为谋士。李密虽献上中下三策,但杨玄感却选择了下策,最终兵败身亡。李密因此被株连,家人尽遭杀害,自己也沦为朝廷通缉的要犯。
历经重重险阻,李密于大业十二年投奔瓦岗军。虽然初到时险些被杀,但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战略眼光,很快赢得了翟让的信任。李密的第一个重要建议是攻占荥阳和兴洛仓。他敏锐地指出:军队若无粮草,军心必乱。不如先取荥阳为根基,再夺兴洛仓之粮,待兵强马壮,再图天下。这个战略规划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。
在攻打荥阳时,李密巧设埋伏,大败隋将张须陀,并将其斩首。这是李密军事生涯的首场胜利,让他在瓦岗军中树立了威信。随后,他又率军攻占了隋朝最大的粮仓——兴洛仓。这个方圆二十里、拥有三千个大窖的巨型粮仓,每个窖内储粮八千石。李密后,他立即开仓放粮,吸引了大量饥民加入,瓦岗军迅速扩张。
面对瓦岗军的崛起,隋朝派刘长恭率二万五千精兵前来镇压。李密再次展现军事才能,设伏大败隋军。这一系列胜利使李密军中的威望达到顶峰,翟让主动让贤,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,尊称魏公。
大业十三年二月,瓦岗军在巩县设立祭坛,改元永平,定都洛口,建立魏公府,并大封群臣。此时的瓦岗军已从草寇蜕变为组织严密的军事集团,吸引了各地豪强归附,包括长白山贼首孟让、隋朝虎贲郎将裴仁基等。李密随即发兵围攻洛阳,在击败七万隋军后将其团团围困。
隋炀帝急调王世充率五万精兵解围。王世充是隋朝名将,此前已平定多股叛军。两军在洛口仓对峙百余日,交战六十余次未分胜负。这种僵持局面动摇了瓦岗军内部团结,特别是原翟让旧部开始蠢蠢欲动。李密察觉后,设计在庆功宴上诛杀翟让及其亲信,虽然暂时巩固了权力,但也埋下了分裂的种子。
就在瓦岗军与王世充相持不下之际,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,率十万大军西归。洛阳的越王杨侗为求自保,封李密为太尉,许以辅政之权,诱其对抗宇文化及。李密选择先战宇文化及,却低估了对手,陷入苦战。王世充趁机发动突袭,在邙山决战中大败瓦岗军。此战导致瓦岗军多名将领或降或俘,元气大伤。
此时天下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。李渊趁瓦岗军与隋军主力鏖战之机,攻占长安并称帝建唐。走投无路的李密选择降唐,但不久又因不甘人下而叛逃,最终在熊州被唐将盛彦师伏击身亡。随着李密之死,瓦岗军残部陆续降唐,这支曾经威震天下的起义军就此退出历史舞台。
瓦岗军的兴衰历程,既展现了农民起义军的巨大潜力,也揭示了其局限性。李密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虽堪称一流,但其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瓦岗军的覆灭。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隋末乱世的复杂局势海证资本,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